💛导读💛
晋国执政大臣“韩宣子”为贫穷而烦恼,“叔向”却前来向他祝贺。韩宣子不明白他的用意,就问他为何要这么做。叔向举了晋国大夫“栾武子”一家三代的兴衰,以及“郤昭子”家族富贵到极点而亡的事例,从侧面告诉韩宣子,富贵并不能保证韩氏的兴盛,只有德行才能保证韩氏的昌盛。
开篇处一忧一喜,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了此文的结构充满起伏变化。引用栾武子和郤昭子的家事,一是为了说明富贵容易导致衰败,从侧面指出贫富与否不是家族兴衰的关键;再就是引出叔向的观点,即“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
💛原文💛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译文💛
晋国大夫叔向去看望韩宣子,韩宣子正在因为自己的贫困而发愁,而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韩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头,却没有相应的财富,没钱跟其他卿大夫来往应酬,所以我发愁。您为什么祝贺我?”
叔向回答说:“从前晋国两朝的正卿栾武子,田地都没有一百顷,家里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但他宣扬德行,遵守法制,在各诸侯国声名远播。诸侯们都亲近他,戎狄这些少数民族也归附他,晋国也因此而安定下来。后来,他还因为执行法度没有弊病而避免了一场灾祸。
到了他的儿子“桓子”,骄傲自大,生活奢靡,贪得无厌,无视律法,胡作非为,囤积居奇,放利聚财,原本该遭到祸难,却仰仗父亲栾武子的德行而得以善终。
传到栾武子的孙子“怀子”这一代时,怀子不再做父亲那样的恶行了,学习祖父的德行,是可以免除灾难的。可是,由于父亲罪孽的牵连,他只能逃亡到楚国。
再来看看那个郤昭子,财富多得抵得上半个晋国,家里的佣人都快赶上晋国三军人数的一半了(个人感觉夸张了些),他依仗自己的财富和得宠,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
最后,他的尸体被在朝堂上陈列示众,宗族之人也都在“绛”这个地方被杀光了。
要不是出了这件事,郤家有八个高官、五个大夫、三个公卿,他们所受的尊宠真是到极致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这就是他们没有德行的缘故!
现在你有了栾武子那样的清贫,我认为你也能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
如果你不担忧德行的缺失,却只为钱财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还有什么可祝贺的呢?”
宣子听了,跪下来叩头拜谢说:“我韩起将要趋向灭亡的时候,是你救了我啊。你的恩德不是我一个人能承受的,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世世代代都要感谢你。”
💛拓展💛
【助学小贴士】韩宣子原名“韩起”,虽然不是韩氏的嫡长子,却因为哥哥略有残疾而有幸成为韩氏一族的宗主。
后来,他担任晋国公卿,执政时间长达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里,他大肆搜刮财富,一步步壮大了韩氏一族的根基,为百年之后韩氏参与“三家分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为什么对财富有这么强的欲望呢?很可能是以前穷怕了!
【多思考一点】
“叔向”贺贫,真正的目的是劝谏“韩宣子”应该建德而不忧贫。如果没有德行的支持,很可能越富有反而给自身招来的祸害越大。
相反,有了德行的支持,很可能当出现祸患时也可以转危为安。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这个最伟大的目标离不开修身这个基础。
【讲个故事】“叔向”是晋平公的老师,他教训起这位学生来可是一点面子都不留。有一次,晋平公打猎射鹌鹑,鹌鹑虽中了箭却没死,眼看着要逃跑。晋平公赶紧让一个叫“竖襄”的仆从去捉,结果还是没捉住。
晋平公非常生气,要把“竖襄”抓起来处死。“叔向”为此去见晋平公,说:“您一定得杀了他。从前先王唐叔射犀牛,一箭就射死了,还拿它的皮做了一副大铠甲。现在您射个鹌鹑都没射死,让人去捉也没捉住,这多丢人啊!不杀了竖襄,难道让他满世界说去吗?”
晋平公听出了老师这是批评自己没本事还迁怒于人,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于是赦免了“竖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