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教育 | “我从哪里来?”如何回答孩子的这一灵魂拷问

作为家长,幼儿出现性别错乱时,不可大惊小怪,要改变传统刻板的教育观念,让幼儿在科学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性教育宜早不宜迟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幼儿期是进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它奠定了个体性发展的基础和方向。越早让幼儿接受性教育,就越能够有效帮助幼儿远离潜在的性侵危险。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

在芬兰,幼儿园有正式的性教育图书,一面从性保健出发进行性知识教育,一面加强性道德教育。普及性教育,尤其是健康的性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性教育宜导不宜堵

如果儿童早期这种对性知识好奇的需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他们对自身急剧的身心变化产生困惑。幼儿性别意识的建立、对性别差异的了解、身体边界安全的教育等,都需要有意识地引导与教育。

家长和教师作为实施幼儿性教育的主力军,有必要让幼儿从小了解“我从哪里来”,满足其对生命诞生过程的好奇。

幼儿性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当属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建立起身体的边界意识,保护自己的隐私,使自己不受性伤害。我们要鼓励幼儿,在别人侵害自己身体时,勇敢大声地说“不”。与此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身体和感受。

◆性教育宜繁不宜简

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绘本、听一次性教育讲座或看一次生命起源视频,它还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对幼儿的性教育不能怕麻烦。

如果幼儿提出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家长和教师一定要科学、艺术地解释,不能信口雌黄,误导幼儿。如果遇到实在难以回答的问题,家长、教师要和幼儿一起查阅书籍,了解“真相”。

◆识别危险因素

性侵幼儿案件非常隐蔽,不易被发觉。幼儿缺少防范意识,难以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受了侵害。因此,让家长了解并帮助幼儿识别危险因素,十分重要。告知家长幼儿可能会遇到的不安全因素,如陌生人搭讪,利用玩具、糖果等诱骗幼儿……尤其提醒家长警惕熟人中隐藏的不安全因素。犯罪嫌疑人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儿童并获取信任,也更容易通过诱哄、胁迫等方式掩盖犯罪事实。

◆游戏中学会性保护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家长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有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运用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班级群,向家长介绍性保护的家庭游戏,比如亲子绘画。家长先画男女两个小人,让幼儿用红色的笔圈出哪些是隐私部位。又如“我是坏人”游戏。家长拿玩具娃娃与幼儿问答:“如果邻居叔叔摸她的小屁屁,可以吗?你告诉娃娃应该怎么办?”“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有人要脱娃娃的衣服,娃娃要怎样做?”这些简单的游戏幼儿印象深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

◆家园及时沟通

研究表明,遭受性侵害的幼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系列精神问题,比如恐惧、抑郁、不喜欢自己的身体、低自尊、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他们成年后多会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有人还会多次受害。

我们告诉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信箱、QQ、微信等工具把幼儿在家的一些异常表现反映给幼儿园,便于共同商讨对策,从而把对幼儿的伤害减轻到最低。

父母是幼儿性教育的启蒙教师,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园携手,才能让幼儿获得科学的性教育,从而远离“魔爪”,健康成长。

往期精选

超美秋季主题环创来啦!主题墙、吊饰、家园栏、树叶创意画全齐了!

豆瓣高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看见孩子成长的无数可能性!

幼师这些“职业病”,趁假期看看,对自己好点

公益支教万里行丨每位幼师都有一个支教梦,让我帮你实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