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邛笼”是迄今汉文史籍记录的对青藏高原碉楼的最早称呼。

[摘要]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必经的中间地带,是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从青海藏族的庄窠院、碉房,宕昌藏族的木笼房,四川羌族碉楼,直至云南彝族土掌房;从环底半地穴居,到半地面、半地穴居,再到地面楼居的民居建筑形制,结合历史空间地理和考古资料分析,沿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下半缘,民居建筑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类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一条连续的、系统的和完整的“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发展演变脉络。

[关键词]氐羌;白龙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

从文化发源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对应的文化类型划分,中华文化是由三大主要的文化区构成:秦长城以北及西北草原游牧文化区,奏岭——淮河以北秦长城以南的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以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水田稻作农业文化区。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居建筑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类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地处陕甘川毗邻区域的白龙江、小岷江流域,历史上就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地区必经的中间地带,是草原游牧与旱地农耕文化交汇、并存区域。这个区域内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交错分布。特别是“多见于甘肃西南部的寺洼文化,或许是古代氐羌族的遗留”②“羌人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似乎和汉人刚好相反。汉族是以接纳为主而日益壮大的;羌族则以供应为主,壮大了别的民族。”③向西南迁徙的氐羌族系在将其文化一路撒播,让包括汉族在内的很多民族从羌人中得到新鲜血液。

从北到南,沿白龙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形成了一条“北自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向南经过四川西部、西藏东南部,到云南西部以及缅甸、印度北部狭长地带的民族走廊”。④这条穿越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等七个省份的“藏羌彝文化走廊”,即可清晰的绘制出古氐羌民族文化交流、变迁的历史轨迹。地处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的白龙江流域,是这条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

一、木垒·邛笼:垒石为室以避患

“邛笼”是迄今汉文史籍记录的对青藏高原碉楼的最早称呼。邛笼建筑文化,在藏羌彝走廊上不仅是传统的历史文化形式,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形式。

小岷江和白龙江沿岸南北约百里左右的峡谷地带,有一种圆木互相重迭作铆,顶部覆以搭板或树枝茅草的民居——“木垒”;以及另一种没有院子,“四围无障蔽”墙体宽厚、窗户窄小的笼子式高大楼房——“木笼房”。“木笼房”是由“木垒”演进发展了的羌房,即低层的“邛笼。①《北史·宕昌》:宕昌羌“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②“木笼房”以石为墙基,先立柱,再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砂筑墙,拄上架梁,梁上铺木板、藤条或竹子,上面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不漏雨水;部分延伸为二屋或三层,房顶可作晒场。依山而建者,后墙壁可直接利用山体的原生砂岩作墙。传统的“木垒”和“木笼房”,邻里之间共用墙体,上下互为支撑,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全村房屋不设院墙“四围无障蔽”、集中连片相互连通,有“通迥之屋”之称。整个村寨呈阶梯形分布,从远处看,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木笼房”整体架构十分宽敞,但窗户窄小,屋内光线昏暗。许慎《说文解字·说文七下“宀”部》云:“宕,过也,一曰洞屋,从宀;”“宀,交覆深屋也”。③“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宕昌”即有日光的洞屋。④

展开全文

“木垒”和“木笼房”在宕昌县境内主要集中在沙湾、新寨、官亭、两河口等地,这里是白龙江和小岷江交汇地带。沿白龙江和小岷江北上,至甘、青、川交界处的玛曲,即可进入青海果洛、黄南藏族自治州,这里是藏羌彝民族走廊的开端。古羌人的南下,直接冲击了民族走廊上的民族分布与文化布局,这一带的庄窠院、碉房、木笼房单体架构与出土于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房址复原图:方形或长方形、木柱数量简化的平顶房十分相似。⑤同样,在卡若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梁柱上架设树枝、树叶以及铺筑小石、泥土的平顶屋。⑥卡约文化来自齐家文化,而卡约文化和寺洼文化的族属是羌人。

民居建筑的演变和发展与所处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所对应的文化类型密切关联。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的氏羌族系,以畜牧和狩猎经济为主,辅之以刀耕火种的高原种植业;乔木少而草原辽阔,气候干旱寒冷、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墙体宽厚、四周封闭、窗体窄小,具有强烈内缩性及与环境隔离性的庄窠院和碉房成为区域内最宜人的居所。

从西北高原迁徙河谷,由游牧转向农耕的羌人从河徨入蜀,沿岷山南下到达川西。与夷人的冲突与融合中,羌人将北方穴居与南方巢居进行有效结合,创造了相互连通防贼防盗、适应高寒潮湿环境的,带擎檐柱,“悬虚构屋”的平顶邛笼,民国《汶川县志》所称:“羌土寨居,远视如西式洋楼”。①在川西北的平武一带,“番民所居房屋,四围筑止墙,高三丈,上竖小柱,覆以松木板,中分二、三层,下层开一门圈牛羊,中上住人,伏天则移居顶层。”②这是最常见的“邛笼”式建筑——碉房。

十余丈的“邛笼”式建筑谓之碉或高碉,川西高碉建筑是四川省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古碉建筑的集中代表。为了有效的抵御各种冲突,加强自身的防卫,原住民各部落与南下的羌人便在交通要道、山脊或村落的中心修建了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的高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③《隋书·附国传》载:川西夷人“无城栅,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巢而居,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石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④高碉既是瞭敌、御敌之堡,又是“镇魔”之笼,更是人与上天交流的通天之塔。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茂州、威州“垒石为巢以为居,如浮图数重。……高二三丈者谓之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亦有板屋土屋者,自汶川以东皆有屋宇不立碉巢。”⑤这种石碉建筑从岷江河谷起向西一直通过整个康藏高原,到达尼泊尔北部印度,直到亚州西部。⑥

“土掌房”是西南三江流域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流域最常见的民居建筑样式。大理彝族建造的土掌房与白龙江流域的“木笼房”、川西的“碉房”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的墙基,一样的背山面水、层层叠叠,一样的集中连片、互为依托。《新唐书》载,南诏时期的彝族先民“其所居至皆平顶。”墙壁用泥土夯成或用土坯筑成,墙上抬梁,梁上铺以树枝、竹木和茅草,上面覆以稀泥,再加上一层细粘土,捶实抿平。 ⑦彝族别称“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辞海》昆明夷条:“古族名。始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代西南夷的一支,源于氐羌。”⑧东汉中、晚期,昆明夷已几乎分布于我国现代彝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今天西南的彝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等处于藏彝走廊上的民族民俗民间艺术是古羌人的文化遗脉。

起源于甘肃、青海一带氏羌族系,在农耕与游牧的冲突之中,不断向四周迁徙。向东的部分与华夏族发生密切的联系,最终融入汉族之中;向南、向西的部分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成为今天的藏缅语族诸族。

邛笼建筑是一部迁徙史、一部战争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更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血液的最基本构成。今天,零星分布在白龙江流域至川西北高原上的邛笼,是中华文化“多元融通”与民族“和合共生”的最好例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